1950年,新中国成立之初,那时候国家还处于内忧外患的阶段。外有美国侵入朝鲜半岛,将战火蔓延到中朝边境证券怎么加杠杆,不断派出飞机侵略我国领空;内有天灾人祸,其中淮河常年发生大水灾,更是让周边百姓苦不堪言。
为了国家稳定发展,毛主席先后发起了“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”和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两个伟大号召。那时候全国上下一心,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模范。
但是,谁也没有想到,就是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情,却让一对失散多年的夫妻找到了重逢的契机。
铁矿石:据上海钢联(Mysteel),10月31日,全国主港铁矿累计成交97.0万吨,环比下跌27.20%;本月平均每日成交96.4万吨,环比下跌5.12%。当天远期现货累计成交38.0万吨(2笔),环比下跌56.82%,其中矿山成交量为0。(Mysteel)
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失散的亲人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回家的路。那个年代的路很远,但有两颗心却时时刻刻牵挂着远方的他。
冯学永与李秀英因战乱相识,又因战乱分离,虽不知道对方生死,却苦苦等待六年。好在,上天并没有给予他们过多的考验,这对爱人也终于在和平年代重逢。
1952年,从九死一生朝鲜战场上撤下来的冯学永,随军南下在福建泉州驻扎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冯学永跟随同志们一同观看了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》,当纪录片放映到一半时,这位流血不流泪的铁血汉子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嚎嚎大哭。
展开剩余91%只因片中那个身影,就是他六年来日思夜想的爱人。
他这一哭,大家也都知道了,响彻大江南北的治淮特级劳模李秀英竟然是冯学永的爱人。“冯连长的爱人是治淮劳模”一时间传遍了整个部队。
部队领导听闻此事后,也非常的重视,派人仔细询问其中缘由,得知二人多年未见,当即派人前往安徽省颍上县打听消息,很快就确认了李秀英的基本信息,并打听到如今李秀英就在当地的水利厅上班。
当消息传回部队后,冯学永非常激动,但当心情平复下来后,便是无尽的担忧和忐忑。此时的他十分犹豫,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与妻子相聚,毕竟,自己消失六年,或许早已物是人非。
六年前,自己不告而别,已有七个月身孕的妻子,是如何独自在动乱中生存的?一个单亲妈妈是如何撑起一个家的?现在的她是否已经改嫁?
看着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就在眼前,却不知道如何抉择,此刻冯学永的内心是无比煎熬的。
最终,经过再三考虑,冯学永鼓起勇气,写了一封信寄给李秀英。信件几经辗转,到达李秀英手中,看着寄信人写着冯学永时,她整个人都呆住了,泪水打湿了眼眶却不知。这个在他人面前一直都表现得坚强乐观的女性,一边看着信件的内容,一边抚摸着熟悉的笔记泣不成声。
丈夫的消息,她已经等待了整整六年。
1926年,李秀英在安徽颍上县出生,因为家境贫寒,家人为了能够让她更好地活下去,在4岁的时候,被过继到了在镇上做小生意的舅舅家,这也是那个混乱时代的悲哀。
好在舅舅一家对她十分不错,自幼懂事的李秀英也是早早就在店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为家分担一些工作,日子也还算过得去。
李秀英16岁那一年,一个年轻的小伙意外闯入了他的生活,那就是舅舅新招的帮工冯学永。他为人踏实肯干,忠厚老实,很是得到舅舅的喜欢,平日工作中,一来二去,二人相互之间也有了好感。
舅舅见二人郎情妻意,最后在他的撮合下,就顺理成章地结婚了。
那时候的爱情淳朴又简单,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也开上了自己的小店,生活也算是越过越好。
很快,夫妻二人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,生活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,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,却将这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瞬间撕裂开来。
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,两人虽只想在家乡好好开着自己的小店,过着团团圆圆的小日子,可终究只是奢望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谁又能够说自己独善其身呢。
1945年,日本侵略者终于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,用血肉组成的长城下赶出了国门。
连年的战火,早已让祖国千疮百孔,让百姓苦不堪言。本以为战争胜利,和平的年代终于来临,谁想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百姓怨言,不顾国家安危,公然背信弃义,发动战争。
此时李秀英的小家庭即将迎来第二个小生命,就在冯学永如同往常一样,一大早与妻子告别,前往老家帮助父母抢收时,再也没有回来。
一连几天都毫无消息,这让在家安心等待的李秀英内心有些焦躁不安。终于,在亲朋好友的沿途询问下,一个噩耗降临到了这个小家庭上。在冯学永乘船过河时,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壮丁。
此时已有身孕的李秀英得知这个消息后,仿佛整个天都塌了下来。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壮丁,根本就是一个无解的事情,此时的冯学永谁也不知道在哪里,这个小小的家庭也没有人能够把他救回来,古来征战几人回,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是那么的脆弱。
回到家中的李秀英以泪洗面,家中两位老人只好安慰道:“战争结束后,一定会回来的。”老人的话也点醒了李秀英,此时的她是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只有打起精神好好活下去,才会有希望等到冯学永的归来。
她开始坚强起来,独自承受家庭的重担,后来李秀英回忆道:“我当时就想,无论如何,为了家庭,为了孩子,一定要把家撑起来。”
家中唯一的支柱离开了,李秀英不能倒下,为了能够把生活继续下去,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,哪里有活她就在那里,再苦再累也不怕,只想着:养活一家人。
就这样,靠着她这种顽强拼搏,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,硬生生地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给撑了起来。
而此时已经远离家乡的冯学永怎么也想不到,只是像往常一样的出行,却被抓了壮丁。
如今自己不在家里,妻子如何能够撑起一个家,身处险境的他还在担忧妻子离开自己后,是否能够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去。
在军营中,他因为是强行抓来的壮丁,没有丝毫人权,时常受到长官的欺负。同时,军营中的官僚气息和欺压老百姓的风气也让他十分厌恶。
冯学永在这里所见识到的一切,都让他深深地体会到,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,并不是一支真正为国为民的部队,更像是一直为了一己私利的军阀,这让他更加的迫切的想要逃离这里。
抗美援朝
只是向往常一样的一次出门,竟然让自己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家乡,离开了自己的家庭,踏上了一段颠沛流离,冲锋陷阵的旅途,这一分别就是6年。
刚被抓的那段时间,他无时无刻地想要回到家乡,每当想到自己已有身孕的妻子,他就暗自伤神。他多次计划逃跑,可惜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,为此还受了不少苦。
好在,不久后,他们部队心存良知之人,高举革命的旗帜参加了起义。起义后,解放军待他们很好,主动给想要回家的士兵发放路费,如果想要从军,解放军更是欢迎。
冯学永感受到了解放军与之前的部队完全不同的风气,跟随解放军走过地方,都会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,这和之前在国民党部队的感受是截然相反的。更为重要的是,解放军是一支人民的部队,他们时时刻刻为人民着想,与百姓犹如一家人。
一段时间后,他深深地了解到,解放军是一支正义之师,是一支能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际的部队。这让本想早日回乡与妻子团聚的冯学永有些犹豫,他想着,如今国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,各地都是战火不断,自己即便是回到了亲人的身边,保不齐又会被抓,不如加入解放军的部队,为保卫国家尽一份力量,等到国家解放了,自己也能够安心回乡团聚了。
冯学永有了新的目标,不再像是在国民党部队中浑浑噩噩,每天惶惶不可终日。而是有了自己的目标,他想着早日结束战争,早日与亲人团聚。
冯学永开始在枪林弹雨中穿梭。在此期间,他多次写信,试图联系还在老家的妻子与家人们。可是,那时候的通讯极为不发达,加上战争的原因,他写的信始终都没有到达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人手中。
随着战争的进行,他开始害怕,害怕自己牺牲,害怕自己妻子得到消息后只有无尽的悲伤,之后,他便没有再联系妻子。
好在,随着冯学永参加的淮海战役结束,革命形势逐渐明朗。不久后,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了。
多年的分别让冯学永的心已经飞向了家乡,可惜因为部队纪律问题,他只能先托人到家乡寻找妻子,可却始终没有打探到李秀英的消息。此时的李秀英人在何方?是否安好?成为了冯学永所担心的问题。
当年,因为战乱的原因,李秀英被迫带着家中老人四处搬家避难。等到安定下来以后,回到村子中,却和冯学永擦肩而过。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,在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支持下,冯学永作为志愿军的一员,赶赴了残酷的朝鲜战场,为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,寻亲之事也不得不暂且放缓。
冯学永从战场退下归国后,也曾多次寻找过妻儿,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。直到1952年,他在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》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,直到听到那个令人激动的称呼:“颍上县农家女李秀英”。他不禁热泪盈眶,那是他多年来,朝思暮想,日日夜夜思念的人啊,
风华正茂的全国劳模李秀英
原来,在冯学永不在的这段日子中,李秀英不仅坚强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,更是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业,成为一名火遍大江南北的“全国劳模李秀英”
丈夫走后,李秀英开始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,好在,她所在的家乡也迎来了解放。善良能吃苦的李秀英积极参加妇女工作,在她优秀的表现下,第二年就被推荐入党。
1950年,也就是冯学永跨过鸭绿江,踏上朝鲜战场的那一年。国内也发生了一场特大自然灾害,淮河洪灾。
任政务委员的曾山在视察淮河沿线时期,写到“津浦铁路两旁一片汪洋,一眼几十里都是如此,沿路数百里的河堤全部失去作用,村庄被淹没崩塌,怀远县县城的城墙也看不到了,许多灾民挤在一块块高地上求生,干部情绪低落。”
当毛主席看到华东军政委员会传来的关于皖北灾情的汇报时,不禁潸然泪下。当即将这封电报转给周恩来总理,让其在救灾之余,制定根本的治理方略。
就这样,在毛主席号召下,1951年,治理淮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。
当区里召开动员大会时,李秀英带头报名参加治理淮河,不仅如此,她还积极动员了身边的妇女。
李秀英从小就饱受淮河水患的侵害,1938年,李秀英就因河水泛滥,来不及逃离,被洪水冲走,好在一颗大树挡住了她,才得以幸存下来。
这一次,毛主席亲自动员大家根治淮河水患,这是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,自己哪里有不响应的道理。
李秀英到了治淮工地后,丝毫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位女同志看待,无论是挖土挑泥,打桩推车,都是先人一步,从不等人吩咐。
那时候的工地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机器,全是靠人力。挖出的泥土都需要用圆木挑走,两个人一挑就是几百斤,一干就是一天。李秀英是女子队队长,时不时地有男工来挑战女子队,也算是为枯燥劳苦的工作带来一丝乐趣。李秀英也不服输,每次都带领着女子队应战,并且频频获胜。
第二天醒来,队员们的肩膀是又红又肿,为了不耽误治淮的进度,上工前,李秀英和队员们都用圆木反复压肩膀,直到肩膀麻木了,大家就一起打起精神再上战场。
在治淮的工地上,到处都是李秀英坚强的身影,她曾一度晕倒在工地上,可是每当缓过来以后,又接着干。自此,男工们对这个柔弱的女队长也开始服气起来,工地上的广播,也一遍又一遍的播报着这位“铁娘子”的事迹。
成为治淮先进模范的李秀英,在1951年9月登上了《人民画报》封面。
同年10月,25岁的李秀英受到邀请前往首都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,毛主席和周总理对受邀人民致以感谢和敬意。当得知李秀英是治淮模范后,毛主席极为高兴,亲切的与她握手,并与她讲话。
得到毛主席赞扬的李秀英十分激动,还请主席给自己签了名。此后,李秀英无论是走到哪里都将主席的签名带在身边。
她说:每次看到主席的字,都能激励自己努力工作,争当先进模范。
治理淮河是一件关乎民生的大事,领导人们都十分重视,为了宣扬此次治淮运动精神,1952年特意拍摄了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》的纪录片,此纪录片广为流传。李秀英作为特级劳模代表,反复在影片中亮相。
《一定要把淮河修好》播出后,李秀英响彻大江南北。也就是这部影片让寻找她多年的丈夫得以知晓她的消息。
1952年,收到丈夫消息的李秀英在安顿好家中的一切后,在政府和朋友的帮助下,千里迢迢赶往前线,南下寻夫,终于见到了自己心心念想的冯学永。
这对因为战火,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分离的夫妻,终于在6年后迎来了团聚,两人的感情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散,反而更加浓郁,相顾无言,只能紧紧的抱在一起。
6年来的思念和担忧,有太多太多的话,不知从何说起,只能紧紧相拥,眼泪早已打湿眼眶,但这眼泪是甜的,是幸福的。
此后,李秀英就跟随丈夫一起生活,为此她放弃了在水利厅的“金饭碗”工作,将全家老小都接到了丈夫所在的驻地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随军亲属。
从前书信很慢,车马很远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6年后,功成名就的冯学永仍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亲人。而李秀英独自带两个孩子,也没有想过改嫁。
两人的感情,历经了岁月的考验,抵过了杳无音信,真是情比金坚。
一个保家卫国,一个治理淮河,两个人都在默默地为祖国的和平安稳贡献自己的力量,他们既是普通人,也是英雄!他们为国、为民、为家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传唱学习。
1977年,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阜阳。在夫妻两人的言传身教下,孩子们也当了兵,成为光荣的军人,两个女儿,也都嫁给了军人。李秀英曾感慨到:
“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国家能够发展到今天,变得这样强大和有影响力,都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证券怎么加杠杆,没有中国共产党,哪有我和我们一家人的今天。我们对党忠诚,此生不渝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